“今年我国平均雾霾天数高达29.9天,为52年来最多,第三季度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超标天数比例高达62.5%,11月初北京更是仅一周内就发布3次重污染预警……”这些事实和数字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“谈霾色变”。天气渐冷,北京开始进入供暖季,不少居民担心供暖是否会加重北京本已恶劣的雾霾天气。 “采暖季本市雾霾天气会增加。”北京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,气象部门将密切加强对污染天气的预报预警。北京市供热办负责人表示,为应对雾霾,北京市正在大力推行居民采暖“煤改电”、工业和供暖锅炉“煤改气” 、减少劣质燃煤使用等措施,最大程度上采用清洁能源供热,以减轻供热对环境的污染。 核心区4.4万户居民“煤改电” 按照北京城市核心区“煤改电”政策,“煤改电”居民均采用居民峰谷试点电价,用户在采暖季每日21时至次日6时,每千瓦时电为0.3元。采暖季结束后,居民还可领取每千瓦时电0.2元的补贴。实际上冬季夜间的电费只需要每千瓦时0.1元。 据统计,截至今年供暖季,首都核心区使用“煤改电”的居民将达到26.4万户,以一年户均燃烧1吨煤计算,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9万吨、二氧化硫2240吨、氮氧化物1950吨。 城六区“煤改气”超额完成15% 8月25日,北京市发改委牵头制定《北京市2013-2017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》,并组织实施。该方案提出,到2015年和2017年,全市燃煤总量分别比2012年削减800万吨和1300万吨。到2017年,优质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90%以上;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%。 在加快燃气设施能力建设部分,方案提出了如下目标:形成“三种气源、七大通道、两大环线”的多源多向燃气供应输配体系。2015年,陕京系统等长输管线供气能力超过700亿立方米,储气能力达到46亿立方米,保障本市总量200亿立方米、高峰日1.3亿立方米的用气需求。 寻找创新的环保热源 以燃煤为主的集中供暖,其弊端在当代社会不时显现出来,供暖企业把温暖送至千家万户的同时,也把滚滚浓烟排到了空气中。当前,在我国初级能源消耗构成中,煤炭占比达到一半之上。而在每年的煤炭消耗中,供暖耗煤又占了将近一半。有研究报告称,我国目前锅炉燃煤运行热效率只有60%左右。能源浪费和污染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诟病。 因此,创新供暖方式,开发新的热源,对于减少能源消耗、保护环境的意义不言而喻。 各国探索供暖方式的做法值得借鉴。在英国,一种被称为经济型储热器的设备受到欢迎,它充电几小时就可以持续放热一天;芬兰将各地热电厂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将水加热,通过密布在城市地下的供暖管道向用户供暖;瑞典则使用电力、生物燃料、石油、垃圾等多种渠道综合供暖。在欧洲有些国家,太阳能供暖被广泛运用。 在我国,新能源供暖的应用还只局限于小范围内,因此,需要不断开拓新的热源。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上半年发布了“空气源热泵+太阳能热利用系统+低温热水地暖组合建筑采暖系统的节约能效研究”成果,这种新型的供暖系统污染小、耗能低,目前已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民用建筑项目中应用。我国地域广阔,供暖方式不能“一刀切”,各地区可根据气候、地形、能源情况、居民习惯等多种因素,因地制宜采用不同供暖方式,如有些地方可采用分散、局部的供暖方式,如利用燃气壁挂炉、电采暖等分户独立供暖,还可以采用水源热泵、地源热泵等供暖方式。 新能源供暖节能环保,从长远来看具有可持续性,且成本较低,政府可以出台鼓励政策,循序渐进地开发和普及新能源,逐渐淘汰高耗能的供暖方式。供暖企业应树立商品市场观念,根据居民供暖的反馈和实际需求,尝试采用灵活多变的供暖时段和计费标准。比如,在英国就没有明确的供暖季,温度低时可以随时打开暖气,并且大部分地区独立供暖。新的供暖方式要综合运用科技手段,合理利用气候补偿,室内的供暖温度要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来调节,在保证正常供暖的前提下实现节能。 综上所述,北京市出台的这一系列与采暖有关的相关政策,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空气质量,尽量减少雾霾天气的形成,让京城的老百姓平安舒适地渡过严寒的冬天。
—火龍果 暖中国—